全国新增超千家国家级生态农场,带动各省建设1万家地方生态农场在2025年前完成
2022-02-28 17:44:49
大名鼎鼎的“阳光玫瑰”,皮薄肉嫩、玫瑰香味浓郁的“黄玫瑰”,甜脆爽口的“早霞玫瑰”,光是看这些葡萄品种,吃货们有没有动了食指?在上海马陆葡萄园,葡萄品种繁多,有50多个品种,对种植技术要求极高,属于“吃了就珍惜”的类型。
近日,农业农村部印发《关于推进生态农场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5年,通过科学评估、跟踪监测和指导服务,在全国建成100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在所有省份建成1万个地方生态农场。马陆葡萄园是提前通过认证的国家级生态农场之一。
为什么要推进1000个国家级生态农场建设?评价标准是什么?普通人可以去休闲吗?
吃饱吃好。
2020年,中国脱贫攻坚成绩显著。当前,三农工作的重点已经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上来。“推进生态农庄建设是落实* * * *生态文明思想,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业农村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站长闫东泉说。
半年来,生态农庄建设被载入一系列重磅文件。
2021年7月至8月,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六部门印发了《全国农业绿色发展“十四五”规划》、《循环经济“十四五”发展规划》、《国务院2022年2月印发的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都对生态农庄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和专项部署。
在该意见中,生态农场的定义是,按照生态学原理,遵循整体性、协调性、循环性、再生性和多样性原则,通过整体设计和合理建设,能够获得最大的可持续产出,实现资源匹配、环境友好和食品安全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我们可以圈出两个关键词:绿色环保和循环利用。需要注意的是,生态农场的发展模式不是自给自足、“圈地自成体系”,而是定位于“既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又有效减轻生态环境压力”。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副司长孙发军表示,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可以解决土壤变薄、变薄、板结等问题,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可以优化调整细化农业产业,保供给保生态,吃得好、吃得饱,推进品种培育、品质提升、品牌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措施,不断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在减污减碳方面,生态农场也是农业绿色发展、污染防治、减排固碳的基本单元。
孙发军说,生态农场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的使用。在源头高效回收农业农村废弃物,实现减污减碳的协同效应,加快农业全面绿色转型升级。
已发布的132家生态农场有什么特点?
2020年11月,生态农场评估技术规范出台。2021年,通过组织自愿申报,从形式审查、材料初评、现场评审、综合评价、结果公示等多个环节严格遴选,全国首批获得评估认证的132家生态农场名单已经出炉。
获得国家级生态农场认证后,标准化生态农业技术将在整个入选主体推广应用,提升产地环境质量,推进绿色低碳循环生产,打造绿色生态品牌和典型模式。
全国共有32个生态农场,覆盖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江苏、安徽、浙江、上海获证数量超过总数的一半,分别为31家、19家、15家、14家,其中不乏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涉及的品类也非常丰富,有畜禽、果蔬、粮油、茶叶等等。
闫东泉表示,本次评价以长三角地区为主,兼顾其他地区,主要是考虑到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更有利于生态农场的培育和评价,工作基础较好。
如首批生态农场之一的江苏华西都市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实施化肥农药减量技术、智能精准灌溉、田间-蔬菜-渔业养分循环利用项目等,减少了有机和无机物质的排放。同时,在生产农田中设置生态沟渠,沟渠中种植沉水植物,植物的各个部位都能吸收水分和养分,通风组织发达,有利于在水中没有空气的情况下进行气体交换,从而达到净化水质的目的。
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下一步的评估将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孙发军透露,将成立生态农场专家指导组,负责技术攻关和集成推广,总结筛选生态农业技术模式,指导各省开展规划方案编制、扶持政策创建、生产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估等工作。同时,推动建立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生态农场合作推进机制,推动生态农场落实财政支持、金融服务、生态补偿等扶持政策。
认证不是终点。
生态农场应当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建立台账,如实记录生产经营全过程,作为生态农业技术应用和实施效果评价的重要依据。而且要加强对生态农庄的跟踪评价,及时反馈评价信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
我们能参观这些生态农场吗?
看到《意见》中“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市场导向、政府引导、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基本原则,很多人会觉得太宏观了。大家最关心的恐怕就是这些生态农场和普通人的距离。很远吗?能满足吃货们的渴望吗?
答案是肯定的。
以132家名单中的上海马陆葡萄园有限公司为例。听公园的话,大家的心肯定会放下一半。公园不是供人参观的吗?
的确,位于上海市嘉定区马陆镇的马陆葡萄主题公园,是集葡萄种植、生产、科研、示范、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葡萄产业基地和农业旅游示范点,不仅是“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同年,还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马陆葡萄公园从2012年开始每年都会举办葡萄节。
与普通采摘园不同的是,2018年以来,马陆葡萄主题公园通过上海市农委科技项目,完成了150亩连栋大棚的自动化改造和4000平方米大棚的智能化改造。目前,智能温室已经实现了对温度、湿度、光照、二氧化碳含量、土壤重金属含量、pH值等数据的实时监测。
马陆葡萄公园的葡萄藤下,随处可见草盖、蜘蛛、蚯蚓——这就是公园里“果园生草”的独特景象。这些草都是专门种植的,主要是黄三叶和多年生黑麦草,既能培肥土壤,增加有机质等养分,又能改善土壤水分,保水保肥。
不仅如此,种草后,果园里的生活更加多样,吸引了害虫的天敌,从而形成了小范围的生态平衡。比如蜘蛛和蚜虫多了,蚜虫就能被压制。
此外,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开发了智慧管理平台,为“巨峰”、“阳光玫瑰”等主要葡萄品种定制了二维码。消费者可以扫描二维码查看追溯信息,包括养殖操作、用药和肥料等。
马陆葡萄主题公园在年轻人聚集的平台上也收获了不少好评:“真好看!”“我想吃妮娜女王”“之前一直想买,说北京不送”...
可见,首批生态农场评价试点工作造就了一批农业绿色转型的排头兵,为生态循环农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相信未来生态农庄种植的高质量发展,不仅能让大多数人吃上绿色天然的品牌农产品,也能为农业的绿色发展和乡村生态的振兴做出更大的贡献。
雲联